念設計的人,都常常感嘆自己選錯科系,也常在畢業後思考方向,從事和設計乍看完全無關的行業。潘建宇就是如此。
畢業於設計科系的他,出社會後完全沒有從事過任何和設計直接相關的職業,但這並不代表他無法學以致用,反而正因為具備設計思維,讓他成為迎盛有史以來升遷最快的人之一。他是怎麼辦到的?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故事。
缺乏職場蜜月期,造就獨立探索能力
曾有一張網路梗圖,戲謔地比較了台灣和國外的教育:國外教育希望小孩在學生時期就探索自我,但台灣的教育是大學畢業後才開始問自己要什麼。無論教改多少次,無論每年有多少學生畢業,「找自己」永遠是出社會後才開始。
雖然念設計,但這行僧多粥少、短期內很難得到成就感,所以不是每個設計系學生,都能在畢業後繼續順利地走下去。潘建宇在畢業後所從事的工作都跟設計無關,不過他想趕緊熟悉「出社會的氛圍」,所以陸續找了停車場管理員、倉管和技術員的工作。
三份工作的共通點是「都沒有人手把手帶他,全都要靠他自己摸索」,差異點在於,前兩份工作是既孤單又沒有成就感,第三份工作雖同樣從零開始、獨自探索,卻也讓他發現新世界,也成為後來進入迎盛的契機,因為他在那裡,和機械手臂相遇了。
攜手主管開拓新產能,入職一年就升遷
無人聞問的日子,缺乏系統和交流,進步的速度總是比較慢,所以他決定另行出路,後來剛好看到迎盛正在徵求機械手臂相關的人才,雖然要求操作的機型較新,潘建宇為此還特地打電話,給過去認識的機械維修人員請教,確認操作方法沒有差太多之後,才勇於投履歷面試,便成了迎盛的一份子。
但他大概萬萬沒想到,那段獨自摸索機械手臂的時光,居然成為日後快速升遷的契機。
在迎盛裡,潘建宇和同部門的戴副課長,是唯二接觸過機械手臂的人,而戴副課長同時又有非常豐富的手焊經驗,兩人分工明確、一拍即合。
戴副課長提供專業建議、開發出整個過程最困難的治具,再交由較熟悉程式的他,處理後續流程,進而替公司開拓出全新的產能。
同時,之前完全沒有學過手焊的潘建宇,也會利用空檔學習各種手焊技巧,儘管一開始不熟悉、常要砍掉重練,用他自己的話來說,他常焊失敗,讓同事「心很累」。
不過這段學習之旅,並沒有白費功夫,因為就算麻煩到同事,他也不畏懼發問:「畢竟大家是一個團隊,如果現在不問、問題不在部門裡就解決的話,交到客戶手上之後才發現,那樣問題更大。」潘建宇說。
而且像他這樣擁有設計思維的設計人,總能從細節觀察到支微末節。他不僅親身體驗手焊和機械焊接兩種工法各自的優劣之處,也從中激發使用機械手臂的靈感。
「在前東家我大部分都是做點焊,所以相對簡單。但真正的焊接要注意的細節很多:例如現在我們要做一個門框好了,它是四個邊組起來的,那你要怎麼把它做到不會歪掉、尺寸精準、角度正確、焊接變形以及其他因素?只要漏掉一個細節,成品就可能完全不合格。」
他解釋:「焊接的原理和焊接先後順序很重要,真的不是只是『黏黏黏』而已。」
或許正是因為了解自己不足之處、努力學習、勇於克服,不怕被同事「電」的潘建宇,才能在入職短短一年多,就迅速升遷,成為公司內升遷速度最快的人之一。
【延伸閱讀】有實力,才敢大聲-製造部焊接課副課長戴嘉亨
新時代的板金加工,應注入「設計思維」
能升遷得如此快速,除了歸功於潘建宇的謙虛、勤奮之外,「設計思維」或許是最重要的關鍵因素。
所謂的「設計思維」,就是「凡事以人作為最主要的出發點,思考最佳的解決方式」。經常被視為傳產手藝的焊接,在教學上常常是「一個口令一個動作」,或是「依樣畫葫蘆」地模仿。但在潘建宇眼裡,焊接的成果,真的和人息息相關。
不管是站在公司的角度,抑或是客戶的立場來思考焊接的流程,還是焊接這項技藝的本質,都脫離不了人所產生的變數。
也就是說,秉持著「設計思維」,除了要站在公司和客戶的角度,思考怎樣才能雙贏之外,如何發揮焊接師傅本身的特質,才能讓焊接的品質達到最佳。
「我自己下去焊的時候,就會發現手的姿勢、蹲的姿勢、坐姿、焊槍頭的距離、電流和線速的大小,都會影響到焊接品質。同仁們一直都很熱心、樂意和我分享他們的焊接技巧,我會再從中調整成最適合自己的方式。」潘建宇分享:「如果要上機械手臂大量生產時,建議先手焊過後,提早知道工件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,會比較好。」
雖然在整場訪談中,潘建宇始終態度謙虛,將開拓新產能的成就,都歸功於主管,說要在短時間研發出治具是最難的,「如果我是他(主管)的話,我應該腦袋會爆炸。」
但若沒有他的好奇心、細膩觀察、不厭其煩、勇於學習和表達意見,恐怕也很難在這麼短的時間內,突破現有的產能。
畢竟經驗豐富的師傅,偶爾也會陷入「知識的詛咒」、落入「盲點的窠臼」,需要全新的觀點,才有可能交織出新的想法和火花。也好在戴副課長是一位樂於聽取意見的主管,師徒兩人才能毫無保留地分享交流、研究討論,讓工作變得像遊戲,甚至像發明新事物一樣振奮人心。
縱使潘建宇在畢業之後沒有自創設計品牌,也沒有當設計師,但他仍帶著設計人獨有的視角和思維模式,讓焊接不再只是純粹「板材接合手段」,而是一整套完整、有系統又高效率的「板材接合解決方案」。
專題企劃|李品伊、陳鈺涵
採訪、撰稿、攝影|邱鈺玲
審稿、校對|潘建宇、李品伊